神經解剖室成立于1962年,是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最早成立的研究室之一。神經解剖室以細胞生物學、免疫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尸頭標本制作、顯微解剖操作及3D解剖及手術入路設計等為主要手段,從事垂體腺瘤、腦轉移瘤、聽神經瘤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應用基礎研究。主要從事腦腫瘤的發生機制和個性化治療策略、神經外科臨床研究進展以及三維解剖及手術入路設計、改良等方面的研究。
本科室與美國哈佛大學、匹茲堡大學等實驗室在膠質瘤、聽神經瘤及影像組學研究方面進行深入合作;與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在3D神經解剖及手術入路設計改良方面開展技術交流;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
目前科室共有2人,其中正高職稱人員 1名、中級人員1名。已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2名,一人獲得首都醫科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科室成果
基礎研究:在國內較早開展了脊髓再生、垂體瘤顯微手術專題研究、癲癇及腦皮層功能區的研究等;于春江教授組建了我國第一個顱底顯微外科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完成十余種顱底手術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近年來,賈旺教授牽頭建立了成熟、完整的垂體瘤、腦轉移瘤的組織生物樣本庫和臨床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垂體腺瘤干細胞及原代細胞并進行了3D打印培養,同時進行了Claudin-5對血腦屏障通透性相關分析,對垂體瘤、腦轉移瘤的分子分類及個體化診療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神經外科臨床:在國內知名神經外科專家賈旺教授的領導下,致力于垂體腺瘤、聽神經瘤、腦膜瘤等顱底疾病的綜合治療,通過顱底顯微解剖、手術入路改良、影像多模態融合等手段,提高了病變的全切率及治療效果,大型、巨大型手術的例數和質量位于國內領先水平。2019年聯合北京大學團隊進行了聽神經瘤術后面神經功能分級的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國人的面癱分級標準。
2013年起賈旺教授任科室主任以來,先后突破了標本保鮮,灌注和微距攝影等技術難題,為手術入路的改良提供了大量的實驗數據,科研成果多次獲獎并以專著形式出版,在此基礎上,建成了國內最好的顯微培訓中心,配備高清LED顯示大屏,顯微鏡,高速磨鉆,內鏡等先進的訓練設備,大量的實驗動物及尸頭標本,可以開展各種神經外科訓練。同時可實現3D解剖及手術轉播。自新培訓中心投入使用后舉辦了30余期培訓班,培養了全國大批神經外科骨干,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贊揚。
科室人員簡介
王致瑜,女,1935年10月出生,學士、研究員。1962年北京大學生物系人體及動物生理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工作,開展了脊髓再生、垂體瘤顯微手術專題研究、癲癇及腦皮層功能區的研究、腦血管病基礎研究等,課題獲省部級科技獎5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文章6篇。多年帶教醫學生及進修生進行顯微解剖及基礎實驗研究。1986年始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顱底解剖室主任。
于春江,男,1955年12月出生,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1988年河南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工作;1992年獲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博士學位;1993~1995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研修。回國后組建我國第一個顱底顯微外科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完成十余種顱底手術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邀請國際知名顱底解剖學專家Rhoton等來華講學。1996年始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顱底解剖室主任。
賈旺,男,1971年4月出生,醫學博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神經外科雜志》編輯部主任,天壇醫院副書記。 現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會長、顱底外科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裝備協會神經外科分會會長;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秘書長;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1994年開始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專業方向為顱內腫瘤的應用顯微解剖和綜合治療研究。在垂體腫瘤、聽神經瘤的臨床治療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應用解剖研究上有深入研究。2003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009年在美國BARROW神經外科研究所訪問學習,2013年在英國CARDIFF大學外科腫瘤研究所進行腦腫瘤的基礎研究。2014年入選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市級人選。2015年入選北京市高層次創新人才項目領軍人才。2016年獲得“首都勞動獎章”。2018年帶隊獲得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集體。主持項目及研究成果:目前承擔或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衛計委行業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財政專項及首發基金等課題的研究工作。2013年始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神經解剖研究室主任。
科室聯系方式
電話:(010)59975486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19號二區科研樓